2025.07.23

    2025年4月10日 TEA+進駐交流計畫—安西剛(Tsuyoshi Anzai) 藝術家對談 Artist Talk

    時間|2025年4月10日(四)13:30-15: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F201教室

    藝術家|安西剛(Tsuyoshi Anzai;1987-)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口譯|萬書昀

    側寫紀錄|蔡煜凡

     館長黃建宏提到「安西剛(Tsuyoshi Anzai)是「『TEA+進駐交流計畫』首位來台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近年轉向為『關切海洋微塑膠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此次進駐也會進一步地採集、研究台灣的微塑膠。」安西剛自我介紹道「我在東京出生,並在東京旁的埼玉長大。」接著便從其早期的創作開始說起。

    安西剛表示「每一次按下On與Off鍵,總是有許多期待與不安;這些無法被預測的物件,便以此作為我的雕塑作品而存在。」2021年安西剛的作品《Unsettled》將日常物件組裝並安裝馬達,讓這些被組裝的熟悉物件如同生命體般地在展場中運動。安西剛認為「雕塑就是事件,事件就是雕塑;就像桌上的水瓶,在一億年後,還會像今日這樣存在嗎?這是誰也無法說定的事。」

     2013年在韓國展覽中,他邀請觀眾依照展場現場便利貼指示修理壞掉的作品,最終「我的雕塑成為超出我控制的雕塑。」2014年在布達佩斯的個展中,他同時展出自己與觀眾依照說明書所製作的作品;他認為「兩邊的作品都是與自我相遇的狀況(Encounter with Doppelgänger),且超越原作與複製品二元對立的情況。」此外,他也強調「我的動力雕塑的核心,便是製造它的方法,如同摺紙(Origami),其摺紙的方法,便是後來造型/雕塑本身。」安西剛進而說明「我的雕塑是將物件從原本脈絡與意義解放出來,將它視為物件本身去觀看。」

    例如:《Somewhere in the Ballpark》(2013)影像裝置中,他將時間設定在後末日的未來,兩名男子挖掘出我們時代的日常用品,並討論物品用途。安西剛在《Coccyx’s Identity Crisis》(2017)作品,將人類尾椎的複製品包裝成商品,則是「試圖賦予物件新的存在意義。」《Artifact》(2019)是透過撿拾海攤塑料碎片,並模仿未來考古學家的姿態,修復並拼接塑料。安西剛說道「另一個分割物件與其意義的方法,便是改變物件原有的大小。」例如:《Fatigue》(2021-)他收集包裝的邊角垃圾,並以螞蟻的視角,手繪放大版的垃圾;以及現正進行的藝術計畫《Giant Micro Plastic》(2024)。安西剛提到「下週將在學校舉行巨型微塑膠工作坊,希望大家將日常生活中的塑膠垃圾帶到工作坊,將它們填充進懶骨頭袋(cushion)。」1 最後,安西剛演示搜集、製作與拼合微塑膠影像的過程,說道「微塑膠,是將人類從什麼都想控制的慾望,解放出來的存在。」最後,安西剛認為「而將微塑膠尺寸放大,便是發掘原本幾乎不可見之物,其多變面向的過程。」

    進入問答環節時,館長先總結道「安西剛的創作,便是將無機物的生命進行另一種的延續。」而後交由現場觀眾提問「安西剛如何觀察臺灣與日本多樣且不同的日常物品?」、「在展覽現場,作品如何打破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安西剛回答「2019年來寶藏巖駐村時,在臺灣發現一些日本找不到的物品;而在布達佩斯的工作坊,民眾則帶來具有濃厚東歐色彩的物件。」關於「作品與觀眾關係」則回應「打破界線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認為,觀眾也是展覽中被觀看的其一部分;再者,因為我的動力雕塑會自己向觀眾靠近,反而凸顯出原本美術館設立在觀看上的界線。」觀眾提問「如何選擇要被製作或放大的微塑膠呢?」安西剛回答「並沒有特定的標準,但會有優先排序。個人比較會去挑選表面粗糙,有特別造型的物件。」


    1 活動過程詳見:關渡美術館官方網站,https://kdmofa.tnua.edu.tw/mod/course/index.php?REQUEST_ID=e82ed5fc895d26c647025690a5eb7e39d465d0997280f5a77b81910a8523f119&pn=0. Accessed 20 June 2025.


    安西岡講座照1.JPG安西岡講座照2.JPG安西岡講座照3.JPG

    Profile

    安西 剛のプロフィール写真

    安西 剛

    Tsuyoshi ANZAI

    當代藝術家,主要居住地為日本千葉縣。 安西試圖從日用品等現成品和廢棄物等塑料中剔除原有的功能和意義,探索超越人類中心觀點的人與物之間的新關係。作品包括以日用品組成的動能雕塑,其運作如同生物般不可預測。 另外,利用海岸收集而來的海洋塑膠製成雕塑,並以遠在未來的非人類生命考古學家的視角,以「人類遺跡」的角度對其做出詮釋。他的作品曾在布達佩斯路德威格美術館、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美國休士頓美術館、柏林 Kunstlerhaus Bethanien 等地展出。

    Participants
    Tsuyoshi ANZAI
    Date
    2025.07.23

    Other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