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2025年4月18日 TEA+進駐交流計畫—安西剛(Tsuyoshi Anzai) 「巨型微塑膠」工作坊

    日本藝術家安西剛_工作坊照片2

    藝術家|安西剛(Tsuyoshi Anzai)

    口譯|奥田知叡(Okuda Tomoaki)

    時間|4月18日(五)14:00-15:30
    集合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4樓入口大廳

    側寫|蔡煜凡(Tsai Yu-Fan)

     

    『TEA+進駐交流計畫』每年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TNUA)及東京藝術大學(Tokyo Geidai)的校友中,挑選一至三位藝術家、音樂家、表演者及研究人員,交換駐村約一至三個月。[1]2025年首位進駐的藝術家安西剛(Tsuyoshi Anzai)是一位動力與影像藝術家(Kinetic and Video Artist);他的作品包括以日用品組成的動力雕塑,以及海洋塑膠所製成的雕塑。[2]於今年3月來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進行為期45天進駐,預計觀察臺灣海廢與海洋塑膠微粒之污染。安西剛

    「巨型微塑膠(Giant Micro Plastic)計畫,旨在將塑膠微粒污染轉化為紀念性藝術作品,引起大眾對環境的關注。於4月18日舉辦的「巨型微塑膠』工作坊」藝術家邀請大家一同清潔與分類日常塑膠回收物,並討論對於塑膠、回收與資源等議題,最後一起將塑膠回收物填充懶骨頭椅套(cushion)。

    image_Anzai_4.JPGimage_Anzai_3.JPGimage_Anzai_1.jpg


    在進行塑膠回收物清潔時,藝術家與參與者一起將由四處收集來的塑膠回收倒在水盆,將其洗淨、擦乾與分類;安西剛分享「在日本,瓶身、瓶蓋與塑膠片,都要分開回收。」現場觀眾表示在臺灣主要依照個人習慣;因此,激起大家對於回收標準的討論。清潔工作完成後,便進入到安西剛的工作室,將塑膠回收物傾倒在桌上,由冷氣吹乾。安西剛表示「剛剛在戶外所進行清洗塑膠回收的活動,即是我來到這,每日都在進行的例行公事。」接者講述他在海邊篩取塑膠微粒的過程,以及與大家分享塑膠回收的知識,如:瓶底有標誌塑膠的種類與回收再製的次數等。話題最後,安西剛邀請觀眾一同討論「展覽後,這些塑膠回收物,應該如何處理?」參與者分享「是否可以利用美術館與藝術家的身份,將這些回收物視為禮物,提供給觀眾抽取?」亦有參與者認為「展覽結束後,可以將回收物拿去專門收取回收的單位(慈濟)。」或有人表示「在北藝校園中,有許多公共藝術(石雕),也許可以將巨型塑膠微粒懶骨頭(Giant Micro Plastic Cushion)加工,放置在校園中。」具藝術家背景的參與者則認為「或許召集北藝校內創作組的師生,一同討論如何運用塑膠垃圾進行再創作。」安西剛最後提出了美術館在展覽替換中持續遇到的問題「在展覽後,如何處理塑膠回收是最為重要的思考,揭示更實際層面的問題。」

    最後,安西剛邀請大家一同將桌面上剛洗淨的塑膠瓶罐,放進由他所製作的椅套中,淺藍色懶骨頭椅套瞬間變得飽滿且立體,他著手調整椅套的造型,使其儼然變成巨型雕塑,放在工作室的大桌上。

    從塑膠廢棄物的清洗、討論,直至成為作品內部的填充物,安西剛藉工作坊的舉辦與參與者分享他的創作日常。在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中,廢棄物的產製或許無可避免,更時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何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丟棄的事物,則成為了生活在當代的我們所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1] TEA+,〈About TEA+〉,https://t2ea.art/zh/about,點閱日期:2025年05月13日。

    [2] Tsuyoshi Anzai,〈About〉,https://an2ai.net/about/,點閱日期:2025年05月13日。

    Profile

    安西 剛のプロフィール写真

    安西 剛

    Tsuyoshi ANZAI

    當代藝術家,主要居住地為日本千葉縣。 安西試圖從日用品等現成品和廢棄物等塑料中剔除原有的功能和意義,探索超越人類中心觀點的人與物之間的新關係。作品包括以日用品組成的動能雕塑,其運作如同生物般不可預測。 另外,利用海岸收集而來的海洋塑膠製成雕塑,並以遠在未來的非人類生命考古學家的視角,以「人類遺跡」的角度對其做出詮釋。他的作品曾在布達佩斯路德威格美術館、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美國休士頓美術館、柏林 Kunstlerhaus Bethanien 等地展出。

    Participants
    Tsuyoshi ANZAI
    Date
    2025.07.11

    Other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