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1

    2025年4月14日 孵夢工作坊 活動報告

    マンドラゴラのリサーチ

    活動摘要

    日期:2025 年 4 月 14 日 (一) 18:00-19:30

    地點:東京藝術大學上野校區國際交流大樓4樓GA講義室

    藝術家:劉玗

    這一天,駐校藝術家劉玗的孵夢工作坊在東京藝術大學上野校區舉行。 在這個工作坊中,參加者帶來了與神話、大自然等有關的故事,並與藝術家和其他參加者分享。

     

    劉玗參加駐村計畫的原委,是她正在進行 「植物之擬人化 」研究。 她過去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例如曼德拉草(Mandragora)這種將人類特徵附加在植物意象之表象,以及將植物擬人化的風俗習慣。抵達日本後,她閱讀《古事記》,並持續地收集各式各樣的資料,非常投入。

    在這個過程中,劉玗決定舉辦一個工作坊,尋求自己的摸索當中難以觸及的「植物與人的關聯性」。 電子郵件的邀請文是這樣寫的:

    「可以是你最喜歡的神話,可以是關於大自然的故事,也可以是你出身地的傳說。 它可以是您父母曾經告訴您的故事,或是您從夢中記起的片段。 帶著故事來參加工作坊吧。 我們一起進入一個可以分享夢想和故事的空間。」

    劉玗只設定了 「關於神話的故事 」這個主題,並沒有對故事的形式做任何限制。 筆者雖然最終選擇了一個故事並參加了工作坊,但對於「故事的範圍」相當頭疼,認為太廣泛了。 或許也有其他參加者為此感到煩惱的吧。

     

    工作坊當天,儘管宣傳的時間不長,但來參加的 GA 和 GAP 學生比預期的還要多。劉玗先是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背景,然後緊接著才開始聆聽參加者故事。 儘管參加的學生約有 15 人,但他們道出的故事五花八門。 有來自日本和韓國的民間故事,有來自中國的寓言故事,也有來自古巴的精靈傳說。 不僅如此,還有家人傳下來的家族故事、自己做的夢,以及學員自己創作的故事。 劉玗邊聽邊做筆記,並在學生們講述故事時頻頻點頭回應。


    IMG_1221.jpg

    劉玗對 曼德拉草(Mandragora)的研究


    出乎意料的是,在每個故事的提供者講完故事後,劉玗都會對所有的故事進行評論,並提出問題。 一位學生介紹了菅原道真花園中的飛梅逸事,也就是當主人菅原道真被流放到九州時,飛梅飛到九州追尋主人的故事。

    劉玗表示「植物追逐主人是因為它們有如同人類般的情感,這很有趣。」

    她覺得「植物與人類產生感情的關係經常被視為禁忌的話題。」

     講述故事的學生曾經學習過日本傳統舞蹈,並提到日本舞蹈中有《飛梅》的劇碼, 而在表演中,如何演繹梅花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這是一個很少被觸及的話題,會場上的參加者此起彼落地發出「喔喔」吃驚的聲音。

    筆者帶來了一個關於當地神社的故事。 我提到,神社裡養的雞其實是日本神話中神雞的後代。

    劉玗說:「真的養雞嗎?」

    「為什麼要養呢?」

    劉玗對神社養雞這件事本身很感興趣。 她熱切的態度讓我覺得 「我應該在說故事前多做一點研究的......」。

    隨著每位學生與劉玗對話的進展,參加者開始放鬆下來,會場的氣氛越來越顯融洽。參加者聽著彼此的故事,自然地做出各種反應。


    一位學生說「靈性的故事通常涉及水與女性的結合。」促使工作坊的後段轉為以公開討論的形式進行。


    在整個工作坊中,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很多學生單純喜歡參加這個工作坊,最終有近 30 人(包括旁聽者)聚集在工作坊就證明了這一點。 神話、傳說和其他所謂的 「神秘小故事」,是每個人都能感到 「似乎很有趣 」的話題。 工作坊承接了參加者從「想聽」到「想說」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慾望。 一開始我覺得故事的範圍「太廣泛」,但透過廣納各式各樣的故事形式,工作坊創造了一個空間,讓學生們得以自在地參與其中。結果來說,透過參加工作坊,我得以觀察到神話和傳說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接受。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即我體會了神話和傳說中的故事與國籍和個人身分認同有著密切的關係。 GA和GAP兩個研究領域均有許多留學生。這次的工作坊有不少國際學生參加,其中有一位學生非常熱衷於講故事。 非常有趣的是,當他講述自己帶來的故事時,他補充說明了自己國家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思想的細節,這些細節帶出了神話中事物的神聖性和令人生畏的感受。 這樣費力去講述一個故事的行為,是因為故事提供者為了深化在場聽眾對於故事的理解,試圖將與自身的文化中與其他文化可能「相去甚遠 」的部分添加了註解。


    參加過工作坊之後,我可以篤定地說,按照工作坊的要求「將故事以某種形式呈現,並以他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講述」,是出乎意料地困難。 當嘗試以任何形式解釋一個「故事」時,不僅要考慮故事原本是從誰的角度來說的,也要考慮原初說故事的人和自己(工作坊中的說故事的人)之間的關係。 因此,與他人分享一個「自己已經知道的故事」是一項比想像中更費神的任務,也是一項傳遞「敘事」的任務。 看起來好似我在講一個「故事」,然而我分享的其實是「我如何理解這個故事」。

     

    因此,當「孵夢工作坊」的後段,會場觀眾開放式的討論突如其來地展開時,筆者對工作坊流暢的進展雖感到驚訝,同時也感到認同。正因為工作坊前段先是以個別觀察彼此帶來的敘事方式進行,後段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才能夠交流意見。「孵」夢的意思是 「孵化」。 正如劉玗所說,也許大家都在無意識地孕育著同一個夢。


    劉玗的作品著重於大自然、擬人化和敘事。 我們期待看到她從這次工作坊中孵化出什麼樣的作品。


    文:谷口 明日香(GA碩士班學生)

    駐校計畫協調專員:金 秋雨(GA博士班學生)


    Profile

    リウ・ユーのプロフィール写真

    劉玗

    LIU Yu

    (台灣,b1985)視覺藝術家,創作媒材多以錄像與空間裝置為主。由於對敘事影像及空間的興趣,劉玗著力於影像與空間中生產敘事與氛圍,使觀眾透過感知探索對於不同物種、文化、族群之間的另一層理解。作品中使用大量現地的田調與文獻資料的搜集,促使她重新編排了這些敘事的可能,從空間、歷史、影像、敘事各種零碎的片段,做一相互緊密連結、補敘的整合工程。從人類的視點、空間屬性的變化與物在體系中流動的身份,作為勾勒人類演進的過程,將我們日常熟悉嚴謹的體制、科學方法做一種模糊分界的重組工作。藝術家近期個展包括:「Ladies」,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23);「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覓空間(臺北,2020)。近期主要群展包括:植物遠征,長征空間 (北京,2024),,The Brooklyn Rail Industry City(紐約,2023);「Aqua Paradiso」,ACC(光州,2022);「亞洲雙年展 未至之城」,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21);「亞洲雙年展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19)。

    Participants
    LIU Yu
    Date
    2025.06.01

    Other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