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31
2025 年5月9日 第一期交換駐校 活動報告座談會記錄

活動摘要
日期:2025 年 5 月 9 日 (五) 16:20-18:00
地點:東京藝術大學上野校區國際交流大樓3F社區沙龍
藝術家:安西剛(Tokyo Geidai)、劉玗(TNUA)
語言:日文、中文
5月9日,TEA+第一期派遣/邀請藝術家在上野校區國際交流大樓3樓的社區沙龍舉行了活動報告座談會。
在台北駐留一個半月後已返回日本的安西剛,和將於一周後返回日本的劉玗,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回顧他們的駐校活動。 座談會的形式,首先由安西剛和劉玗各自報告他們在駐校期間的研究和活動,再由觀眾向雙方藝術家提問。 安西剛以微型塑膠為主題,在台灣東部海域進行微型塑膠的調查,而來自TNUA的劉玗則在神話和傳說的調查中,前往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地點訪查。
首先,安西剛以極具創意的簡報資料分享他過去的活動與在台灣期間的調查內容。
安西剛最初創作了《Unsettled》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使用了塑膠製成的日常用品,然而每件物品在作品中的呈現,皆完全不同於其原初的目的和用途。 他的創作焦點而後轉移到作品的材料本身。 根據他的說法,當塑膠以產品的形式存在,只能是「被壓製成人類慾望的形狀」,而「只有當它被分解、還原為微型塑膠時,才終於能夠從人類的慾望中被解放出來」。 自此之後,他以各種方式創作了微型塑膠的作品,例如「巨型微塑膠」(Giant Micro Plastic),這是將細小的微型塑膠拍攝為圖像,再放大印刷後組合而成的紙藝品。 他介紹說,「巨型微塑膠」是一座慰勞塑膠「一路辛苦了!的紀念碑」,同時,安西說
「把微型塑膠做得這麼大,你就會感覺到,對於小到你甚至看不到的微生物來說,它們可能看起來就這麼大。」
當談到他在台灣實際做了什麼活動時,他首先提到他駐校的主要目的,就是收集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 這項活動透過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協助得以進行,然而儘管在渡輪上漫長地待了十個小時,他說活動並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結果。
「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往往會形成佇列,但我們一路上並沒有遇到佇列的塑膠。」
他一臉苦相地說。
如此看來,調查可能也需要些許的運氣。
除了在海上進行調查之外,安西剛在 TNUA 駐校期間進行了作品的製作,同時舉辦了講座和工作坊。 在這次的座談會上安西展示了作品製作的成果,他使用相機聚焦拍攝並製作出高度清晰的微型塑膠圖像。映入眼簾的塑膠碎片彷如礦物結晶般,非常美麗。 而在工作坊中,安西使用了「微型塑膠圖案」的坐墊套,布料表面以微型塑膠的圖像印製而成。 坐墊裡塞滿了當地蒐集的寶特瓶。當安西告訴觀眾,TNUA的大學美術館(註:關渡美術館)決定收藏坐墊套,但裡面的寶特瓶一律被當作廢棄物處理,不會被收藏時,在場的觀眾們都笑了。
除了收集寶特瓶之外,安西還說學生們「透過『無法解答的問題』來思考塑膠問題」。 這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就是如何以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方式處理收集到的寶特瓶。 最終,學生們想到了將寶特瓶捐贈給一家用塑膠製衣的機構。 然而,安西說道:
「如果你用塑膠製造衣服,塑膠就只是會變成纖維狀的微型塑膠。 如果因為塑膠會造成環境問題而改用其他材質,另一個材質或許也會引起其他不同的問題。 無論你用什麼材質,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
「所以我認為問題的『解決方案』會不會只是一種幻想?」
他如此表示。
「當一個人相信有解決方案,就會停止思考。 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擺脫『問題是有解決方案的』這個想法。 目前,藝術是唯一能跳脫框架來表現的手法...... 藝術可以對某些事情說『是』,同時也可以說『不是』,對嗎?」
安西的作品經常帶有幽默感。 他並非以明確的訊息表示特定的立場,反之,他敢於以模棱兩可的方式設計物件,以改變解讀情境的方式。 這場座談會和觀眾分享了他的創作思維和態度。

(照片左為安西,右為劉玗)
劉玗的演講是由藝術家本人以中文說明,逐步口譯的方式進行。 劉玗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目前以台東為創作據點。她從2019年左右開始,以神話、個人歷史、歷史等特定「敘述/敘事」為題創作。 在這次駐校期間研究了「擬人主義」。
首先劉玗研究的是一種叫做曼德拉草(Mandragora)的植物。曼德拉草可能會讓某些人聯想到以巫術為主題的奇幻作品。 它是一種長有人面的根狀植物。 研究顯示,曼德拉草的形象有多種不同的敘述流傳,關於它的生態描述也有各種版本的故事。
「當我研究歷史與曼德拉草的意象之間的關係時,我對植物與人類融合的意象越來越感興趣。」劉玗如此說明了她研究的初衷。
劉玗接著閱讀了日本的《古事記》,尋找人類與植物混合或兩者融合的神明形象。 她介紹了大宜津比賣神,大宜津比賣神被素戔嗚尊(=須佐之男命)殺死後,從全身的洞中生出了農作物,從她仔細閱讀手中筆記的樣子,顯示出理解《古事記》的難度。 劉玗漸漸地將日本歷史追溯到近代,提到《鳥獸漫畫》中動物「像人一樣玩耍」的描繪,以及室町時代擬人化與妖怪文化的融合。 這是一個龐大的研究。 劉玗還對日本的「人偶祭奠(人形供養)」習俗進行了研究。她說「人偶祭奠並不是古代的習俗,而是一種現代文化。 人們相信人偶是有靈魂的,所以要先供奉靈魂。 我覺得有趣的是,人們對玩偶的情感是如此『強烈』,對待玩偶就像送走一個已故的人一樣。」
劉玗接著介紹了 Amabie 和 九段(半牛半人的怪物),最後提到她在京都高台寺的研究。她在座談會前一個星期才剛訪問了高台寺,寺裡供奉著一尊叫做「Minder-sama」的機器人觀音,他也採訪了製作 Minder-sama 的緣由。
對於大方分享駐校期間進行的研究的劉玗,問到她對4月份舉辦的孵夢工作坊(詳情請參閱另一篇報告)當中,參加者所分享的神話相關的故事有何看法,她說
「非常有趣。 有些人在工作坊結束後親自聯絡我,介紹他們所知道的故事,我發現人們其實都對這些故事很感興趣。 這些故事來自世界各地,讓我看到世界各地的神話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這段期間的研究對劉玗來說似乎很有收穫。
座談會參加者對她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 這位學生問到
「我認為古代神話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為了證明其統治國家的合理性而創造的故事。 這樣的『叙事』是有效的嗎?」
換句話說,他指出統治階級所創造的敘事中所包含的「被操控的敘述」不能作為參考。 但劉玗回答道
「是的,我認為確實與國家治理的合法性有關聯。然而,《古事記》同時有收集日本各地小故事的另一面,所以我覺得它作為敘事有參考的價值。」
劉玗的創作總是關注在「敘述(narrative)」的題材上,她認為在例如官方歷史等廣義的「敘事」之外,個人與私人的敘述也有其作用。 在她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她真誠地「不小覷任何敘述的可能性」這樣的態度。
老實說,在這次的講座活動中所瞥見的,安西剛和劉玗的創作態度和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我很難在他們之間找到共通點。 然而,聽了這場講座,我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兩人都掌握了以「自己的方式」創作的軸心。 因為他們已經建立了自己認同的 「確實 」以及實現 「確實」的方法,所以在駐校期間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時,他們都能按照自己的準則去著手進行。 這一點尤其在劉玗的談話中能夠得知。
從我的角度來看,無法理解其中的規則意義,但我意識到,最終被稱為「作品」的東西,其實隱藏了「匯聚成一件作品的時間和方法」。我不禁認為,這場座談會帶給我的一些感受非常可貴。
文:谷口 明日香(GA碩士班學生)
駐校計畫協調專員:金 秋雨(GA博士班學生)
Profile

劉玗
LIU Yu
(台灣,b1985)視覺藝術家,創作媒材多以錄像與空間裝置為主。由於對敘事影像及空間的興趣,劉玗著力於影像與空間中生產敘事與氛圍,使觀眾透過感知探索對於不同物種、文化、族群之間的另一層理解。作品中使用大量現地的田調與文獻資料的搜集,促使她重新編排了這些敘事的可能,從空間、歷史、影像、敘事各種零碎的片段,做一相互緊密連結、補敘的整合工程。從人類的視點、空間屬性的變化與物在體系中流動的身份,作為勾勒人類演進的過程,將我們日常熟悉嚴謹的體制、科學方法做一種模糊分界的重組工作。藝術家近期個展包括:「Ladies」,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23);「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覓空間(臺北,2020)。近期主要群展包括:植物遠征,長征空間 (北京,2024),,The Brooklyn Rail Industry City(紐約,2023);「Aqua Paradiso」,ACC(光州,2022);「亞洲雙年展 未至之城」,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21);「亞洲雙年展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19)。
- Participants
- LIU Yu
- Date
- 2025.05.31